这种行情,还打开炒股软件或者财经APP的,都可以算“真爱”了。
本周总结就一句话,只要你的持仓不在50、60亿市值的圈子里,那基本可以说体验了一周的“亏钱效应”。当然,惨的不只你一个,基金跌幅榜上百亿基金经理也是挨个点名,以前市场老是吵吵“机构具备信息差优势”,个人投资者总亏在“慢人一步”,现在这行情是无论体量大小统统“一视同仁”,成功消除了市场“顽症”,算是“大功一件”。
以至现在想想,过往有“信息差”的日子也没那么不堪,跟着机构起码还有口汤喝,比现在“只挨揍”不知道强多少。
这就是资本市场的生态,也是为什么我坚决站队机构方向的原因,明面上可以说“我和基金经理们啃的是同一套教材”,暗地里再清楚什么都逃不过分配定理——蛋糕怎么切决定了蛋糕有多大。
机构都挨饿的时候,要我们个人投资者吃香喝辣全面开花,除了14年和传说中的08年好像就没别的年份了(19、20是标准的机构牛市),而对比已经开门30年的A股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是下一轮这种行情。
我是不期待全面“疯牛”行情的,但坚定认为机构牛市或者说结构性牛市是未来大方向。也许有人问这俩究竟啥区别,以人话的方式讲,“疯牛”的根基就是下一个从你手里接筹码的人,也就是要人源源不断的进市场,账户盈利根源是先来赚后来的。
那机构牛市或者结构性牛市呢?这赚的是公司成长的钱,是公司提高盈利、提高分红,给资本市场不断输送增量的行情。当然,我不否认现在A股还充斥着诸如“3年业绩1年涨完”、“半年涨完”甚至“一个星期涨完更好”的弊病,但以“公司成长给市场带来增量”为基础走行情,这是“A股美股化”绕不开的门槛。
也给机构们一点时间,毕竟他们真的开始摸到市场定价权也就这两三年的事情而已,谁都不会生下来就会用筷子的,是吧?
扯远了,无论如何衷心希望“A股美股化”的日子早点到来。
7月最后一周,展望前先回顾下月头预判,当初我们重点提及的行业,像火电、煤炭、光伏、消费等判断随着预告的公布也如期见到了机构们的重修,以至7月中报左右月线行情我预计还会贯穿到7月最后一周,唯独不太好的是现在市场对金融和消费预期愈发谨慎,7月最后一周要就地起飞难度不小。
除非金融和消费收缩的预期能有所打消,但这谈何容易。
举个例子,年头上高层预判5.5%的GDP众所周知,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当时还提及的CPI和赤字率等其他目标,半年下来,5%的GDP是问题不大不假,但0%附徘徊的CPI,和全年2%的目标还是有相当距离存在。
而复苏斜率只有“5”的情况下,地产的修复预期也是“一再下修”,撇开那些已经雷了的民企地产不讲,仅剩的民企地产债期又开始连续调整,50块能买到100面值的地产债 ,很明显地产的信心又出现了去年10月份的问题。
地产仅仅是地产的问题吗?或者刚发布3份年报,负债2万亿的地产才是最大金融企业?
所以市场担忧金融和消费不是没道理的。
但话说回来,沿着二季度衰退路线线性外推是大错特错,三季度出口订单、消费等经济自发性好转是有先例存在,三季度整体环境好转,市场由盘转升依旧是我的中性预期。
最后再分享个挺有意思的事情,看都不想看、骂也骂不动的状态已经在机构圈蔓延,约基金经理、研究员喝茶的难度在陡然上升,至于原因,是他们忙到行程排满?
“不好意思啊,要带娃/老婆/老丈人去XXXX”。
听圈子里的前辈讲,18年那会儿也这样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金汇网无关。
金汇网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
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