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春节前赶工备货带动,2024年开年中国经济继续扩张,但速度略有放缓。近日公布的2024年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录得50.8,与上月持平,连续三个月高于荣枯线;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微降0.2个百分点至52.7。两大行业景气一平一降,当月财新中国综合PMI下降0.1个百分点,录得52.5,为2023年6月以来次高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制造业PMI录得49.2,高于前值0.2个百分点,结束连续三个月的下降,止跌回升,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0.8个百分点至50.1,三个月来首次高于荣枯线,综合PMI生产指数上升0.6个百分点至50.9,为四个月来最高。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各分项指数中,涨跌各占一半。财新中国制造业PMI生产指数、新订单指数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产成品库存指数均在扩张区间下降,出厂价格指数则再次降至收缩区间,显示供求扩张略有放缓,企业成本压力持续增加,利润受到挤压。其余分项指数均有上升,其中,新出口订单指数七个月来首次升至荣枯线上方,就业指数在收缩区间升至五个月最高,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升至扩张区间,生产经营预期指数在扩张区间升至2023年5月以来最低,但仍低于长期均值。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各分项指数均有下降,其中新业务指数、就业指数、投入品价格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仍高于荣枯线,销售价格指数2022年5月以来首次降至收缩区间。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,1月制造业和服务业供求均扩张,外需向好,服务业就业表现强于制造业,价格水平低迷,企业收入端压力较大。目前经济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然较大,不利因素和不确定仍然偏多,需求弱于供给、就业压力大、市场预期不强的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扭转。政策层面仍需着眼于促进就业、增加收入和改善预期。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尚有空间,政策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,尤其重要的是,需要加强与市场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,各部门政策也要加强协调配合,提高市场预期的一致性。2023年疫后复苏首年,中国经济增速达到5.2%,超额实现年初目标,但与此同时价格持续低迷,GDP平减指数罕见为负,导致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增速,与名义GDP相关性更强的企业营收、利润等微观感受与宏观数据存在温差,也反映出总需求不足、预期偏弱。2024年开年宏观政策继续加码。财政政策方面,从各省份两会透露的信息看,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开始逐渐落地、提前下达的2024年部分地方新增专项债券限额启动发行、特殊再融资债继续发行;货币政策方面,央行1月底在国新办发布会提前预告降准0.5个百分点,幅度超出预期,同时宣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、再贴现利率0.25个百分点,并称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。房地产方面,在住建部表态支持各城市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后,广州、苏州、上海等热点城市继续放松限购政策。不过,从市场反应来看,这种挤牙膏式的政策加码不及预期,市场并不了解政府将如何应对当下的经济下行压力。在此情况下,部分研究者呼吁,政府应重视与市场的沟通和互动,通过清晰的政策框架来引导市场,改善预期、提振信心。来源:财新网
财新PMI分析|经济扩张步伐略缓 政策仍需加码